人類文明史已經有6千年,那么,地球的年齡有多大?趣說地質學--地球的年齡有多大作者:王清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已退休)自創造出文字算起,人類文明史已經有6千年。自進化成早期猿人(能人)算起,人類演化史已經有250萬年。那么,自太陽系誕生算起,地球演化史有多少年?或者問,地球的年齡有多大?很久很久以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從神話和神學得到的,歐洲文藝復興之后,科學的答案才逐步浮出水面。(一)從327.6萬年到6000年我們中國把盤古開天辟地作為世界的發端。盤古開天地是在哪一年?三國時,魏國有個語言學家,名叫張揖。他在魏明帝太和年間(227~232年)編寫了一本百科詞典《廣雅》。其中第9卷“釋天”中寫道:“天地設辟,人皇以來至魯哀公十有四年,積二百七十六萬歲,分為十紀,每紀二十七萬六千年。”這是說,盤古開天辟地后,自人皇算起,到春秋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76萬年。計算依據呢?沒有。不過,有人說,這可能算少了!唐代史學家司馬貞(679~732年)認為,史記應該從盤古開天辟地起,記述到當代,但司馬遷的《史記》中缺了天、地、人三皇。于是,他為司馬遷的《史記》補寫了“三皇本紀”。書中在敘述了三皇之后寫道,“故春秋緯稱,自開辟至于獲麟,凡三百二十七萬六千歲”。就是說,從盤古開天辟地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捕獲麒麟,一共經歷了327.6萬年,比張揖的估算多了50多萬年。雖然司馬貞補上了天、地、人三皇,但這個數字同樣沒有科學依據,他引用的“春秋緯”本來就是漢代儒術與神學相結合的作品。唐代史學家司馬貞(679~732年)(圖片來源:公共網絡)17世紀時,英國有個天主教會的大主教,名叫詹姆斯·烏雪( James Ussher,1581~1656年)。他從1625年一上任就想做件轟轟烈烈的大事。于是,他要計算一下地球的年齡。詹姆斯·烏雪(James Ussher,1581~1626年)(圖片來源:公共網絡)《圣經》講,上帝用6天創造了世界,并沒有指明具體年份。烏雪很博學,精通數學和歷史。他找了一些《圣經》和史書中都明確記載的同一事件,這樣,就能把《圣經》中提到的年份和歷史文獻的年份對上號。例如,新巴比倫國以未·米羅達登基時是在主耶穌誕生前562年,也就是公元前562年;羅馬凱撒大帝于公元前44年去世,那一年是儒略歷第2年;等等。經過多年考證,烏雪大主教終于在1654年得出了一個“無比精確”的結論:世界創造是在公元前4004年10月22日星期六下午6點完成的。這就是說,地球的年齡差不多有6000年。烏雪對他的推算結果十分得意,迫不及待地發表了《烏雪年表》。他的推算結果剛一公布,立即得到了宗教界的廣泛認可。烏雪的推算被印進了英國1701年出版的《圣經》。從此,烏雪給出的“地球年齡是6000年”的結論就成了整個宗教界信奉的真理。(二)從75000年到“無窮老”地球內部是熱的。德國的數學家和哲學家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年)于1693年發表《原始地球》的提綱。按照笛卡爾的漩渦理論,他認為地球是太陽系中旋轉的星體。萊布尼茨還把對熔爐中化學反應過程的觀察擴大到地球,提出地球表面曾是熔融的玻璃質,被礦渣似的黑子覆蓋著,后來才逐漸冷卻。法國博物學家布豐(C. de Buffon,1707~1788年)接受了漩渦理論,并且采用英國宇宙學家惠斯頓(William Whiston,1667~1752年)觀點,提出太陽系是太陽和彗星撞擊形成的,熾熱的熔巖冷卻以后形成了地球。1749年,布豐出版《自然史》,發表了他的觀點。《自然史》中還公布了他對地球年齡的測算結果。布豐按照地球不斷冷卻的理論,著手去測定地球的年齡。他在鑄鐵廠里準備了一套不同大小的鐵球,把這些鐵球加熱到幾乎融化的程度,然后放到地窖里去冷卻,測量不同大小的鐵球冷卻到地窖的室溫各用多少時間,從而,得到了不同大小鐵球的冷卻速率。他發現,這些鐵球的冷卻速率和它們的直徑具有明確的比例關系。由此,他計算出了地球直徑那樣大的鐵球冷卻到地窖室溫需要多長時間。接著,布豐又用金屬和非金屬的混合物模仿地球的成分進行試驗,并在計算中考慮到,地球在冷卻過程中還會吸收太陽熱。最后,布豐計算出,地球自熔融狀態冷卻下來,至少需要75000年,或許需要更長的時間,比如說,300萬年。這就是地球的年齡。不過,布豐在1749年只公布了他計算的最小值。把燒紅的鐵球冷卻到地窖室溫最小值?布豐給出的75000年可比烏雪推算的6000年大多了!這是對《圣經》的大不敬呀!果然,布豐的觀點立即受到天主教的譴責和反對。1751年,巴黎大學神學院警告他,《自然史》中的這些觀點必須收回。壓力山大,布豐只好公開表示放棄這些觀點,但內心并不屈服。他在后來的著作中繼續宣傳他的思想,在沒來得及發表的一些手稿中,他明確指出,地球的年齡在300萬年以上。 和法國相比,在當時的英國,地質學的研究受到宗教界更為嚴密的監控。英國甚至出現“圣經地質學(Scriptural Geology)”學派。他們認為,地質學家應該在教會的允許下進行研究,并為神學服務。19世紀初,牛津大學還沒有地質學教授,但這所高等學府竟然認定,地質學教授的席位要由牧師擔任。果然,1819年,牛津大學聘任的第一任地質學教授W.巴克蘭就是一位基督教教士會成員。巴克蘭努力要說明,地質學和英國國教神學如何能很好地協調一致。這種拿《圣經》當令箭的做法,肯定會阻礙地質學的發展。不過,“草根”地質學家們可是從來不服管。英國的赫頓、萊伊爾等人根據自己的觀察,提出了現實主義的均變論。1785年,赫頓不顧宗教界的反對,在《地球的理論》中明確指出,自然規律是不變的,過去留下的地質現象可以用今天看得見的自然過程去解釋,而這些作用過程一直在緩慢地進行著,看不到開始,也看不到結束。1830~1833年,萊伊爾出版了三卷本《地質學原理》。他在書中指出,地殼巖石記錄了億萬年的歷史,可以客觀地解釋出來,而無需求助于《圣經》。赫頓和萊伊爾都認為,地球上的地質作用是極其緩慢的,自然法則始終如一。他們都強調地球年代的無限久遠和地質過程的無始無終。換句話說,他們都認為地球的年齡“無窮老”!(三)“無窮老”,還是1億年?科學的進步是神學阻擋不住的。科學的進步又是曲折的。科學家們各人的知識結構不同,掌握的資料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思考問題的方式不同,這些都會引起科學家們的爭論。當“地球年齡是6000年”成為笑談之后,地質學家和物理學家對地球的年齡發生了爭執。萊伊爾的現實主義均變論對C.達爾文的影響很大。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中,C.達爾文提出,生物的進化是極其緩慢的,地球的年齡極其古老。他眺望著維爾德山谷進行估算,如果海水以每個世紀一英寸的速度侵蝕巖層,那么,維爾德山谷的形成至少需要3億年時間。有一位和C.達爾文同時代的物理學家,對這種估算很不以為然。這位物理學家就是熱力學的開創者之一湯姆森(William Thomson,1824~1907年)。由于對熱力學的重大貢獻,湯姆森被冊封為開爾文勛爵(Lord Kelvin),他創建的絕對溫度溫標體系的單位就是以開爾文的字頭“K”命名的,0 K = -273.15℃。1862年,開爾文發表論文,說太陽在不斷冷卻,從太陽系誕生冷卻到現在,大約用了1億年至5億年,這就是地球的年齡。文中直言不諱地批判了C.達爾文提出的生物演化需要無限“時間支出”的論點。湯姆森(William Thomson,Lord Kelvin ,1824~1907年)(圖片來源:公共網絡)1863、1864和1868年,開爾文連續發表論文,從熱力學角度詳細論證了地球從熔融狀態到全部固結冷卻所需要的時間。他綜合考慮了地球的地熱梯度、地球的扁球形狀、旋轉速率以及潮汐的摩擦力等因素,最終估算出,地球冷卻固結到今天所需要的時間是1億年。地質學家對物理學家的嚴謹論證非常尊重,不懂數學和熱力學的C.達爾文更是無力向開爾文提出挑戰。地質學家們心中忐忑,卻又不得不接受地球年齡是1億年的觀點。(四)46億年:地球的“絕對年齡”19世紀最后幾年至20世紀初是物理學大發展時期。法國物理學家貝可勒爾(A. Becquerel,1852~1908年)、皮埃爾·居里和瑪麗·居里夫婦(Pierre Curie,1859~1906年;Marie Curie,1867~1934年)于1903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表彰他們對放射性現象研究的非凡成果。貝可勒爾(1852~1908年)M.居里(1867~1934年)P.居里(1859~1906年)(圖片來源:公共網絡)1903年,皮埃爾·居里代表居里夫人在獲得諾貝爾獎后發表了關于鐳的演說。他說,“鐳這種放射性物質是一個持續不斷的能源。”他在和拉博德(A. Laborde)的合作研究中發現,1克鐳在1小時內能放出100卡的熱量,盧瑟福等人也曾測量過鐳釋放的熱量。皮埃爾·居里的演說甚至提到,“放射性現象對地質學也有意想不到的重大意義。…某些元素是在一定時間內由其他元素產生的,這個時間可能就是地質年代的標志。這是一個新的觀點,地質學家們將會加以考慮。”聽到這個演說,喬治·達爾文(George Darwin,1845~1912年)異常興奮。喬治·達爾文是C.達爾文的兒子,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他曾經很為父親他們這些地質學家打抱不平,但又找不出開爾文論證中的問題。就連他自己都曾經估算過,地球的年齡只有5600萬年。現在好了,放射性拯救了地質學家!喬治·達爾文于1903年指出,開爾文的模型錯了,地球不只是向太空散熱,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會給地球帶來持續的熱量補充。是顛覆開爾文結論的時候了!1903年,盧瑟福發表論文指出:對每一種放射性同位素來說,任一時刻放射性母體同位素的衰變速率都和當時的母體剩余量成正比,這個比例系數是恒定的,稱為“衰變常數”;每種同位素衰變到最初總量只剩一半時所用的時間也是恒定的,稱為這種同位素的“半衰期”。根據這一原理,盧瑟福提出,可以用含鈾礦物中累積的氦的數量來測定鈾礦物的年齡。1904年,盧瑟福用這種方法實際測定了幾塊鈾礦物,得到的年齡都在5億年以上。他在一次學術會上報告了初步成果,開爾文勛爵去聽了,就坐在聽眾席的前排。當盧瑟福講到關鍵點時,看到了開爾文勛爵“怒視的目光”。盧瑟福忽然靈機一動,他說,“開爾文勛爵已經給出了地球的年齡,條件是沒有發現新的熱源。他預見中的新熱源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放射性礦物!”開爾文勛爵苦澀地笑了,他的方法和結論都被顛覆了。回想起1881年的地質年代劃分方案(參見文末《地質學中的“圈地運動”》),只有寒武紀、侏羅紀,…等這些時間代名詞,只能表示巖石地層相對年齡的新老。現在不同了,巖石有了確定的同位素年齡數值,與“寒武紀”等那些相對年齡相比,這無疑稱得上是“絕對年齡”。盧瑟福(1871~1937年)C.帕特森(1922~1995年)(圖片來源:公共網絡)
我發現大家討論的很熱烈,主要圍繞兩點在爭論,1波段操作?2長期持股?我并未參與爭論,我只是回了一段話,我說:“很多人錯誤的理解了“波段操作”,簡單的以為只要在某一時間內買入賣出了就算波段交易。也錯誤的理解了“價值投資”,粗淺的以為價值投資說的長期持有就是永遠持有 高估也不賣。對于理解存在嚴重偏差的人,不在一個頻道上,是很難交流的。”所以我認為有必要談談我所理解的,何為投機者們口中的波段交易?什么又是價值投資者口中的長期持股?哪種方法更可靠?可以肯定的是,在不同人的眼中肯定會有千差萬別的答案,但是我想以自己的理解給出我的答案!波段交易,常規的解釋是:“波段交易,也稱為選時交易,就是指投資股票的人在價位高時賣出股票,在低位時買入股票的投資方法。在波谷時買入,在波峰時賣出。波段操作的主要依據是K線形態與市場價格走勢。”首先,作為價值投資者來說,我不認為K線對投資有什么大的幫助,如果說有也僅僅是看看過去一段時間的漲跌做個市場情緒參考而已。我也不認為單純的股票價格走勢就足以使投資者做出投資決策。我認為市場短期漲跌是很隨機的,也是無效的。作為價投,我堅定的認可格雷厄姆的“市場先生理論:市場先生情緒起伏不定,經常會報出離譜的交易價格。市場短期是臺投票機,誰得到的票數多誰就上漲,哪只股票買的人多哪只短期就會漲。哪只股票賣的人多,哪只股票就會跌。而長期則是稱重機,哪個公司為股東賺的錢多,哪個公司的股價就會漲。哪個公司不賺錢甚至虧錢,那長期股價肯定好不了。”短線波段交易的人,如何知道明天后天下個星期買誰的人更多呢?市場短期股價走勢會受經濟形勢、貨幣政策、市場偏好、投資者情緒、以及各種真假消息和市場流動性等等等等很多因素的影響,沒人能夠準確預測這些東西!很多時候一些真真假假的消息就會使股市短期下跌或者上漲,比如前些日子特朗普的一句話就使A股市場劇烈波動。。再比如,偶然公布的一個政策又使股市大漲大跌。。再比如一些無中生有的小道消息都會影響市場短期走勢。。。影響市場短期價格走勢的因素太多了,有些東西甚至你想都想不到,猶如黑天鵝般就那么出現了。沒有人能夠預測這些東西,所以也沒人能夠預測明天、后天、或者下個星期下個月股價是漲還是跌!既然沒人能夠預測這些短期因素,也就沒人能夠預測出短期市場價格漲跌,短期波段交易的也自然難以成功。查爾斯.埃利斯的《贏得輸家的游戲》中還寫到:“一位經驗豐富的專業投資經理坦誠的說:我見過很多波段操作的方法,在40年的投資生涯中,我嘗試過其中大多數方法。在我之前,都說這些方法非常奏效,但我一次都沒成功,一次都沒有。”有人會說,我波段交易是股價跌的時候買,漲了我就賣,我“低買高賣”,我這不是投資嗎?理論上來說“低買高賣”是正確的。但你要知道什么是低,什么是高,得有一個標尺,才能衡量多少是低,多少是高。如果單純的依據價格走勢顯然無法判斷。跌的多了就說是價格低?漲的多了就是價格高?我前些日子寫了一篇簡短的文章叫做《股票投資中的一些錯覺》,其中有幾條股市中嚴重的錯覺是:“1已經上漲太多了,不會再漲了。2已經上漲很多了,肯定要跌了。3已經下跌太多了,不會再跌了。/ 4已經下跌很多了,肯定要漲了。/ 5買入沒多久就漲了,我是正確的。/ 6剛買入就跌這么多,我錯了。我在結尾說:單純的依據市場股價走勢來判斷未來價格漲跌是錯誤的。/ 單純依據短期股價漲跌來評判投資對錯是也是錯誤的。/ 凡是單純依據市場、單純依據短期得出的觀點與結論,都有可能是錯覺!錯誤!價值投資與其它投資方法最大的不同就是“注重長期,而非短期;注重價值與價格的差距,而非單純的價值或者單純的價格。”假如一只股票跌了很多,你單純依據價格下跌了就買入,那么很可能之前非常貴,或者跌了也還是貴,亦或者是個垃圾股,跌下去就再也不會漲上來了,你買入以后期望上漲而賣出做波段差價,或許變成不可實現的奢望。所以重點還是在于你買的東西究竟值多少錢,你所得到的價值是否高于你付出的價格,如果是,那么可以放心買,然后耐心的等,價格最終一定會像價值靠攏,企業的凈資產、利潤、分紅的增長會推高股價。還有些人會說:我就是依據價值與價格的差距,因為漲的多了,高估了,我才賣出的。或者說因為跌的多了,低估了,我才買入的。但是這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的,暴漲暴跌了。這不是投資嗎?這當然是投資!后面會談談“長期投資”的意義。查爾斯的另一段話我也覺得非常之好:“從短期來看,股市即迷人又非常具有欺騙性。但從長期來看,股市又幾乎總是可靠且可測的。投資者首先要了解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物特性——市場先生與價值先生。市場先生吸引了人們的全部注意力,因為它妙趣橫生。而可憐的價值老先生卻在被投資者忽視的情況下做著重要的工作。市場先生總是以短期的東西來欺騙我們,迷惑我們,各種出乎意料的消息影響著明天后天的價格走勢。同時價值先生卻日夜操勞,發明、制造、銷售商品、提供服務,他不停的在車間、倉庫忙碌,承擔著真正的創造價值的工作。價值先生總是取得長期的勝利,市場先生的荒繆最終如同潮水一樣褪去。”這段話和格雷厄姆的:“股市短期是投票機,長期是稱重機”是同樣的道理。短期誰的票數多,買的人多,誰就會漲。而長期則是哪家企業創造的利潤多/ 分紅多/ 價值多,哪家就會漲。價格短期是隨機波動的,可以受各種因素影響。但是股價長期一定是和價值直接相關的,企業的價值是影響長期股價的最重要因素!這也回到了價值投資的基本認知:股票即是股權、即是企業,買股票就是投資企業。我想那些單純依據“價格或者K線”做投資決策的人,肯定對這些依據“價值與價格差距”做投資決策的人于不屑。那是肯定的,因為基礎的認知就存在巨大偏差!塞思.卡拉曼說:“那些能夠預測股價走勢的投資者應該在市場即將上漲的時候滿倉,甚至加杠桿買入。而在市場即將下跌時及時撤出。不幸的是,這些聲稱能夠預測市場走向的投資者常常顯得口氣比力氣大。迄今為止,能夠預測市場短期價格漲跌的人我一個也沒見過。我們自認為無法預測股票價格走勢,我們接受勸告從事價值投資,這是一種在所有投資環境下都安全和成功的投資策略。”巴菲特教導我們:“一個真正的投資人應當充分忘記股票價格的短期變化,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公司的經營層面。即使你的目標是獲取買入與賣出的差價,也應當以5年以上為一個周期來規劃你的投資。”如果依據短期價格走勢或者畫的K線圖來預測未來一段時間的股價漲跌,那和看著墻上出現過的雙色球號碼或者圖表而推測未來幾天將會出現的號碼又有何區別呢?另一方面,波段操作也就相當于頻繁交易,期間會產生更多的摩擦成本,買賣交易都是需要費用的,雖然單次看起來不多,但是積累下來可是很驚人的數字。這就好比是拿著一塊香皂,反復的放進水里再拿出來,再放進水里再拿出來,結果會是什么呢?香皂沒了,水肥了!或許你認為你每次的波段至少幾個點以上的盈利,相比之下這點費用不算什么,但是你還應該記住,你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的在短期低買高賣,甚至你的成功率遠遠低于50/%,但是期間的交易費用可不管你成不成功,每次都會收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波段操作就需要經常盯著價格走勢,市場中的漲漲跌跌很多時候會影響一個人的心態與情緒,你盯盤時間越久,情緒與心態就會變得越差。因為市場短期走勢很多時候會和你希望的大相徑庭,甚至讓人難以忍受,很難不受其影響而使心態變壞,進而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理想的低買高賣或許變成了跌時恐懼的殺跌,或者漲時樂觀貪婪的追高。所以巴菲特說遠離市場,盡量忽略短期價格波動,以長期的眼光來看待市場、看待企業,是很有道理的!那么是不是價值投資就意味著要長期投資,始終不賣呢?當然不是!不要膚淺的理解價值投資,不要曲解長期持股的真正含義!價值投資提倡長期持股主要有幾點原因,1是讓投資者以長期的眼光來看待評估企業,而非短期。2是時間是優秀企業的朋友,只有給予企業足夠的時間,企業的價值才會隨著時間復利的增長,投資者才能充分享受企業成長的復利收益。3是市場短期很多時候是無效的,市場先生情緒善變,短期可以給出任意報價,價值與價格可以背離很久,但是長期則企業價值決定價格。4短期頻繁買賣會付出很大的交易成本,并且頻繁的交易更加會使心態變壞。價值投資應該長期持有企業,但絕不是教條的永遠不賣!價值投資者也可以短期買賣,但這絕不是單純的因為價格漲了或者跌了,才做出的投資決策。價值投資者賣出主要有三點:1價格相對于價值已經大幅高估。2有更好的投資機會。3確定企業已經變壞,或者確定自己買錯了。價值投資也可以是買入之后短期就賣出了,但是不是前面提的那種“波段交易”,波段指的是單純依據價格或者K線為指導做買賣決策。而價值投資即使短期買賣,也是依據價值與價格共同為依據做的決策。比如,你評估一家企業的價值大概10元,然后你以7元的價格買入,但是由于市場的非理性或者其他某些短期因素,公司的股價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翻倍大漲到14元,那么這個時候價值投資者應不應該賣?我個人認為當然應該賣!誰說價值投資就一定要持有五年十年的?價值投資指的長期持有并非永遠不賣,只是價值投資比常人更注重長期,并具備良好的耐心而已,絕非死板的永遠不賣!當確定企業已經變差的時候為什么不賣?當股價短期漲到非常離譜的時候怎能不賣?當然會賣!這種極端情況發生的幾率比較低,但不是不會發生,當大牛市或者大熊市的時候,極端的漲跌經常會發生。價值投資者會依據價值與價格的差距來確定買賣決策,而不是死板教條的一直持有。當然,如果你長期持有一家公司很多年,也沒錯!前提這家企業非常非常優秀,甚至是偉大!(但偉大的企業在事前并不容易發現)這樣的公司長期以數十年計的持有會充分享受企業偉大成長帶來的復利,芒格就比較傾向于這種方法,但這種方法不是誰都有能力運用,大部分人沒有那么強的商業洞察力。并且中國與美國在稅率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區別就是美國賣出盈利的股票需要支付30/%多的所得稅,而我們A股則沒有。芒格說:“如果投資目標平均年復利收益率保持在15/%,而十年后才賣出股票,那么只需要在十年后結束時支付35/%的稅款。這樣一來,稅后年復利收益率就大約為13/%。但是如果頻繁交易,那么就需要賣出每一筆盈利的投資的時候都支付35/%的稅,最終的盈利將大打折扣。”雖然我們沒有那樣的稅率,但是也不代表可以頻繁交易,前面說了很多關于波段交易是不可行的,是難以獲勝的方法,即使沒有這么高的稅率也是一樣!我自認為是一個價值投資者,也愿意耐心的長期持股。但是,我不會教條的永遠不賣。只要市場極端行情發生的時候,我就會依據自己所評估的價值與市場價格的差距來做出投資決策。嚴重高估的東西我就會賣!優秀的股票跌的很便宜我就會買!我不在意持有多長時間,不會刻意的制定投資年限,不會為了長期持有而永遠不賣,更不會僅僅依據漲了 跌了就波段操作!我的決策依據很簡單:就是只買優秀的公司,并且只依據“價值與價格的差距”做投資決策,而不僅僅是價格,也不僅僅是價值,更加不會強調持有時間。但是如果想買的公司不便宜,我會耐心的等很久。低價買入的公司遲遲沒有價值回歸,或者沒有高估,我也愿意一直耐心拿著。并且,當遇到更大的機會的時候,我也會調倉換股。波段操作是什么,單純依據價格走勢為指導,這是投機。價值投資是什么,依據價值與價格的差距為指導。但長期持有不等于永遠不賣,價值投資也不一定每一筆都是長期持有。市場很多時候短期是無效的,價值投資買入標的后,也許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價值回歸,所以價值投資者都很有耐心,愿意持有很久的人。波段交易企圖以短期的低買高賣來快速獲利,但面對市場先生飄忽不定的情緒,往往事與愿違。你無法做到低價買的東西都可以在短期內高價賣出去,即使是你買入的優秀且低估的股票,因為市場短期沒那么有效,所以也不太可能幾個星期 幾個月就會漲。短期價格走勢的影響因素太多了,沒人可以準確把握。一些價值投資者把長期持有當做永遠不賣,這也是錯誤的理解。假如股價已經大幅高估了,價格透支了未來很多年的業績成長,那么你繼續持有不但損失了時間成本,并且時時刻刻受到“高估變合理”或者“高估變成再次低估”的大幅下跌的風險。我最長的一只股票持有了將近十年,但我依然不認為價值投資的長期持有就是永遠不賣。但如果期間持有的企業并未出現極端的高估情況,也沒有更大的其它機會出現,那么繼續持有手中不算高估的優秀企業,依然是一個好的選擇。有很多股票我都持有幾年以上,但這并不是我刻意而為之。而是因為極端高估與極端低估并不是經常發生,即使發生了,其維持的時間也比較長。我低估買入的股票,有時候需要經過幾年才能價值回歸,所以我就一直耐心的拿著了。如果某一天大牛市來了,手中的股票暴漲至大幅高估,那我會毫不猶豫的賣出!這就是我的投資風格,我不刻意強調持有期限,也不缺乏持有的耐心,更加不在意短期市場波動,我的主要關注點就是兩個:1企業是否優秀,2價格相對于價值是嚴重低估或者非常高估。僅此而已!
WED989VI458EMLOEF44EF8EF
國際書展商業周刊彰化哪裡訂國際書展親子天下台中哪裡訂遠見雜誌優惠訂閱價格國際書展Fortune台中哪裡訂
國際書展家庭育兒雜誌哪裡訂便宜 2020年2020國際書展南投哪裡訂 time magazine時代雜誌內容適合小學生學英文嗎?哪裡買? 經濟學人南投哪裡訂 TIME雜誌訂購優惠 考托福可以讀亞洲週刊嗎?學英文超強雜誌,英文老師也在推薦? 2020年美國時代雜誌哪裡訂便宜 富比士雜誌訂購優惠 這樣訂閱今周刊好便宜?時代雜誌+科學人雜誌,送六大好禮? 美國商業週刊新竹哪裡訂 國際書展富比士雜誌南投哪裡訂 讀者文摘 可以訂閱兩年嗎?哪裡訂閱便宜?英文版雜誌學好英文方法?